推广 热搜: 作文  学习方法  小学  方法  语文  中考  励志  初中学习方法  高考  高中学习方法 

新人教版初二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概括

   日期:2020-07-13     来源:www.dazhixue.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670    评论:0    
核心提示: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年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年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常识和技术,这个时候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进步都大有益处。下面是无忧考网为您收拾的《新人教版初二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概括》,仅供大伙参考。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6——197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8——目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拟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为副主席;决定把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同时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确立公元纪年法。大会还决定在*广场打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没有确立国徽。功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打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方案。

  2、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开国大典: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②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西藏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与中央谈判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达成了大团结。

  第二课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时间:1950—1953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理由:美国的侵略活动紧急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总司令:彭德怀目的:保家卫国

  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上签字

  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胜利的理由:①这是一场正义之战;②得到全国人民大力支持;③中朝军民的英勇奋战;④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升了国内的国际地位。

  第三课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时间:1950年6月——1953年

  起因:①旧的封建土地方案紧急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进步;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在新解放区实行。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方案,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意义:①废除去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方案,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愈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升,农业生产获得飞速到恢复和进步。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筹备了条件。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办新中国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1、拟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用途: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使用公元纪年。

  二、开国大典:

  中央政府首次会议:

  1、同意《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获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年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3、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解放。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年底

  法律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识的标志。

  功效:彻底废除去在国内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方案,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飞速恢复和进步。

  二、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间是:1950年10月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取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会议: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

  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周恩来。

  共同倡导: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成为进步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亚非万隆会议:

  召开:时间:1955年4月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与国:亚非29个国家

  特征:有史以来首次由亚非国家自身举行的会议。

  万隆会议中心议题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进步民族经济。

  会议中的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国间矛盾错综复杂。

  万隆会议出现分歧时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第4课社会主义方案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达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达成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1957年;

  特征:优先进步重工业

  收获:一田、一桥、三厂、六路。

  二、三大改造.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方案在国内基本打造起来,国内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进步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四.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及其标志性事件

  首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标志性事件

  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

  性质变化

  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课:民族团结

  1、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地区自治

  2、处置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兴盛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

  1.内容:

  1)主要矛盾:伴随社会主义方案在国内的基本打造,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飞速进步的需要同当今经济文化不可以满足人民需要的情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步社会生产力,达成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剖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获得的要紧成就。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大跃进: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征:一大二公。

  3、失误的理由: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第7课“*”十年内乱

  一、发动

  1.导火线:上海《文汇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二、进步;

  1)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2)1967年1月开始夺权,全方位内乱

  3)形成“*”“*”两大反革命集团。

  4)“*”期间冤案: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并含冤病逝。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反革命集团。*结束.

  四、评价

  1、性质:“*”是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借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紧急灾难的内乱。

  2、风险:国家政权遭到紧急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进步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升;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紧急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现代化事业的进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五、*中汲取的启示:

  1)要加大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要尊重常识、尊重人才。

  4)反对个人崇拜5)要以史为鉴.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一、国防

  1、核武器的进步

  起因:国内为何要下决心研制核武器?

  答:国内进步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威胁,最后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国内政府多次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都不会第一采用核武器,不向海外扩散核武器,不在海外部署核武器。

  过程:①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新疆罗布泊——中国人靠我们的力量学会了核技术

  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达成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③1967年6月,氢弹爆炸实验——继美、苏、英之后第四个可以自身研制

  2、“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过程: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入太空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地学会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范围跻生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解放军的进步: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③1966年7月1日组建地地策略导弹部队成立

  国内“三位一体”策略核力量:①地地策略导弹部队;②海军潜地策略导弹部队;③空军策略轰炸机部队

  意义: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进步阶段,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4.两弹一星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精神.

  第9课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

  1.时间:1971年10月2、会议: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二、中美建交

  1、过程: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②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③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打造外交关系。

  2.意义:①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②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PS:当今中美关系以三个公报为原则: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

  三、中日建交:

  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打造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PS:国内外交获得巨大收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主要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补充:1、啥是“小球”?啥是“大球”?“小球转动大球”指什么?

  答:“小球”指乒乓球,“大球”指地球;意味着从“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逐步改变并进入正常化阶段,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改变世界的一周指什么?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这一周。

  3.历史性的握手指什么?答:周恩来总理在机场与美国总统尼克松握手。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教导思想;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策略决策;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国内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对内改革-----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第一在农村展开,

  2.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采用。

  3.特征: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4.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了中国农业的大进步。

  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方向:打造现代企业方案。

  2、5目的: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

  2、沿海开放城市:14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区域、环渤海区域、上海浦东新区。

  补充:

  列举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三次巨大变化

  孙中山辛亥革命*清王朝,打造中华民国。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方案确立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进步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准时做出决定,推行《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内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智能化技术和能源、新材料七个前沿范围推行高科技与开发的革命。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

  4、为兴盛经济振兴科技,国内推行“科教兴国”

  采取的举措: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2)、高等教育进步飞速1977年底,高考恢复

  5、小说:20世纪50——60年代作品:《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时》《红岩》

  文学奖: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1991年“五个一工程”推行:各省每年度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一篇好文章。

  6、第23届奥运会:达成零的突破,获金牌15枚,名列金牌榜第四。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内容:在一个中国首要条件下,大家国家的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维持资本主义方案。

  3特点:在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也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方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教导方针:“一国两制”

  2).过程:A香港

  ①1982年,国内政府做出收回香港的决策

  ②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③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B澳门:①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二、两岸交流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通过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打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关于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打造现代企业方案。-------先进典型:邯郸钢铁总厂。打造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打造国际新秩序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打造,1991年国内加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国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首次采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教导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标签: 初中二年级
 
更多>智慧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智慧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学知猫-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会计职称,中小学教育培训